“溜溜球”与“扔石子”

时间: 2015-12-24 22:57:40来源: 新王牌

场景一:

“老师,我们几个玩溜溜球,值日生把我们的名字记过去了。”聪聪的脸上显出委屈的神情。

“哦,没事,让他们记好了。连溜溜球都不让玩,那让你们玩什么呢?去吧,继续玩。”我故作愤愤不平道。聪聪高兴地向一群手拿溜溜的男生跑去,并喊道:“曹老师说没关系,可以继续玩。”

场景二:

新王牌曹老师的课上休息时间,你瞧,台上的五位同学手上各拿一个溜溜球,甩出去拉上来,他们的面前各站一名计时员,只等我一声令下,他们就进行溜溜球的“催眠”比赛。下周,我们还要进行溜溜球“花样赛”。怎么回事?这位老师怎么进行令老师头痛不已的溜溜球比赛?

案例呈现:

时光倒退到二年级,自从小摊上出现“溜溜球”开始,我班的男生就没有停止过玩。早晨,课间,午间,放学路上,那溜溜球仿佛粘在他们手上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把玩。一节美术课后,美术老师给我捧来了一堆溜溜球。我望着眼前的溜溜球,怒火中烧,我冲到教室,将几个“罪魁祸首”叫到办公室,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批评教育一番。然后又专门在课上就“玩溜溜球的利与弊”进行讨论分析。我还要求每人写一篇随笔阐述自己对玩“溜溜球”的看法。读着他们的随笔,我感到他们头脑清醒,明辨是非:什么玩溜溜球会影响学习,会玩物丧志,会影响老师上课等等。我以为这下他们该让“溜溜球”远离他们吧。然而,事情不容我乐观。他们课堂上没有玩,回家玩;不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躲到我看不到的地方玩。可不,我班的文明监督员文文向我报告:曹老师,××玩溜溜球被记了。我没辙了,只要不在课堂上玩,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三年级了,没想到他们对这个“溜溜球”还是情有独衷,一下课就拿着溜溜球冲出教室,走廊上,一个个甩呀甩的,转呀转的。而且愈演愈烈,不光男生连女生都加入了。我眼见他们的沉迷束手无策,可又不能置之不理。怎么办?强制阻止,只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没收惩罚,收了他们又会再买;批评教育,他们比我还懂!我真的是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

不想,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正大肆介绍溜溜球的玩法和种类,还进行比赛!我傻眼了。而且,浙江电视台的播放的《火力少年王》里的少年少女们溜溜球玩得出神入化。难道是我错了,我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是我不了解孩子们了?

设下陷阱:

这天晚上,我反复思考。第二天来到学校,我逮住一个玩溜溜球玩得最疯的孩子,打趣到:“航航,听说溜溜球可以玩很多花样,我们班开展个比赛怎样?’’他先是一愣,然后爽快答道:“可以啊!”只一会儿功夫,消息已在班级散播开了。许多孩子半信半疑,纷纷跑来询问。我在班上正式宣布,接下来两周将在班队课上进行溜溜球大赛,男生一片欢呼。女生吵着也要加入。

这下班级可不得了了,他们不再躲躲藏藏了,他们变得肆无忌惮了,教室里,走廊上,简直到处都有他们玩溜溜球的身影。现在,他们不仅仅玩了,还要练,而且如痴如醉,为了在比赛中获胜。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最近玩溜溜球很疯,一写完作业就玩,课外书都没看。还有家长反应,溜溜球一连买了好几个,贵的甚至上百块。家长劝说,就理直气壮地回到:“曹老师让玩的,我班还要比赛呢。”看到他们这样的“疯狂”,我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在“纵容”?会不会适得其反?会不会误入歧途?家长会不会以为我也“疯”了。

比赛只不过是我设下的一个“陷阱”。因为那天晚上,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他的房子就在学校附近。每天总有一群小孩来扔石子玩。窗玻璃破了修,修了破。老人骂了几回,他们却越扔越起劲,老人跑去抓他们,他们早跑得无影无踪了,第二天又来。老人那个气啊。可是光气不顶用啊。这天,当那群孩子又来的时候,老人叫住那些孩子说:“你们每天来扔石子,我很高兴。所以,我决定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孩子们高兴疯了。每天准时来扔。过了一个星期,老人说:“我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的钱。所以从今天开始,只能给你们两毛钱了。你们仍然每天来扔石子,好吗?”那些孩子勉强答应了。又过了一星期,老人对他们说:“我现在的钱更少了,从今天开始,我不给你们钱了。但我很喜欢你们扔石子。”那些孩子不高兴地说道:“没有钱了,谁还要扔?”从那天开始,那些孩子再也没来扔过石子了。老人的玻璃从此安然无恙了。

分析反思

老人何以能成功处理好这件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扔石子,可能只是为了好玩。你越骂越生气他觉得更有趣,扔得更起劲。老人以金钱作为诱惑,改变孩子扔石子的动机,他们扔石子是变成为了获得金钱了。当这个“诱惑”消失的时候,他们扔石子的行为就不能持续了,也就消失了。

因此我就“溜溜球事件”做了分析:首先我认识到玩溜溜球并不坏,资料显示:玩溜溜球有很多益处,能够锻炼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和手臂的肌肉,并且可以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我调整了心态,不再视“溜溜球”为“洪水猛兽”。

第二,他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跟老师作对,完全出于好玩。孩子玩一样玩具有“跟风”的毛病。看别人玩自己也想玩,玩着玩着就沉迷了。再则,现在的孩子可以玩的东西也太少了,这个不让玩,那个不让玩,他们也真的不知要干什么。老师的理解和引导也很重要。

第三,他们正当年少,精力充沛,喜欢新奇的事物,也容易喜新厌旧。只要有新的事物出现,他们的注意力肯定会发生转移。

因此,我决定采用老人的策略,以退为进,以“比赛”这种方式,改变他们“玩溜溜球”的动机。他们现在玩已经不是好玩了更多是为了比赛,老师不但不制止干涉,而且还鼓励,他们觉得老师是理解他们的,所以也更尊重你。比赛如期进行,我还评出前六名,并颁发奖状和奖品。当获胜者扬扬自得的时候,我又郑重宣布:下周我们要进行的是投篮比赛,再下周是下象棋比赛。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孩子们又一阵欢呼。我及时抛出另外的比赛是为了让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发生转移。

尾声

当“溜溜球”比赛结束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会不会有效果呢?第二天,我发现还有孩子再玩溜溜球,但已经是小打小闹,零零散散,成不了气候。过了一周,下课铃声一响,玩溜溜球最疯的那个孩子拿着篮球往外冲,我拦住问:“干吗去?”“打球去。”然后一群孩子跟了出去。溜溜球哪儿去了,我不知道,总之好像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似的。谁也没再提起,我想,也许搁在抽屉里,也许丢在玩具堆里了,也许已经扔进垃圾桶了。

【上一篇】

【下一篇】把权力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