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在于踏实,奇迹源于坚持——张S老师谈高中化学的学习

时间: 2016-09-21 13:26:25来源: 新王牌

高中化学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理科中最难学的,它既需要理科思辨,也需要文科记忆,好像难以领会其学习的要领和方法,成了大多数学生心中无法言语的伤痛。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学习的技巧,只要掌握住了方法一定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1.心理上要悦纳化学,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成绩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艰难探索而不觉其苦、反以为乐。只有爱上化学了才能甘愿为化学而付出。化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我们如影随行。例如:可乐中的勒夏特列原理、洗衣粉中的相似相溶、西红柿蛋汤中的萃取、油条和灭火器中的盐类水解、馒头和面包中的碳酸氢钠分解、菠菜和豆腐一起煮火锅易形成草酸钙结石、可乐中磷酸对人体骨钙和血钙平衡的破坏……

所以我们化学的学习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树立化学学习的兴趣,切实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2.落实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高考化学胜券在握的保证

有同学一味钻研化学难题,好像只有攻克了化学难题才能拿高分,对化学基础题尤其课本上基本知识点不屑一顾,这种做法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基础知识没有打牢固,得到的空中楼阁似的化学高楼不也是风雨飘摇么。

新王牌某个校区有个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我班上上了几节化学课就没有继续上了,后来我从前台那了解到了退班原因,这个学生觉得化学讲的不够超级难,说没有数学老师讲的那么无敌难,数学都讲到自招难度了。听到这个答复我也是醉了,惊讶得宝宝半天说不出话来,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是拒绝的,其实我化学是讲到高考难度的,我就真搞不懂这个同学怎么想的,化学和数学不一样啊,数学高考可能会难到没有节操,曾经数学出现过150分试卷平均分只有八十几分的情况,化学一直都比较稳定,均分在100左右徘徊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今年2016高考结束后,我从前台打听到他化学高考也就一百零几分的,我只能给这位同学一个大写的心疼。2016年高考化学试题基本都是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难度比前几年都简单的甩出几条街了,这可能就是以后化学高考的难度趋势了。2017年高考开始化学只有100分了,更加不会太难了。

其实,高考中化学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大致为3:5:2,高考以中档题为主。从这几年高考化学试题来看都是非常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很多同学高三复习时做了很多难题,结果高考考基础题反而不适应而漏洞百出。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化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我们应该把课本中的重要的反应、结论和规律弄懂吃透,争取能会一题、懂一类、通一片。

3.重视化学实验是高考化学成败的关键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没有实验,化学只能在空洞理论的坟墓中穿梭是非常恐怖的。高考化学中越来越重视实验的考查,2017年开始的高考化学100分总分中占15分,可谓“得实验者得化学”。我们要在理解课本基本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基本实验装置(如常见反应装置、防倒吸、测量气体体积等)的用途、常见离子的检验和判断、定量实验(质量法、气体体积法、滴定法)、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十几种方法(过滤、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洗涤、控制pH值选择性除去杂质金属离子……)、实验方案的优化设计、防干扰与残留、工业流程图等。这几年的实验大题都是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思维是实验的核心,所以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是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内核。

4.掌握化学内在的逻辑思维和规律是高考化学成功的途径

近代化学的发展虽然才二百来年(从1803年道尔顿创立原子论开始)远没有数学和物理历史悠久,很多化学理论还不成熟和完善,没有包罗万象的化学规律,给人的感觉有点凌乱。但化学也有一些它自身的学习逻辑,比如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其存在、保存、检验、制法、用途。宏观看现象,微观想结构(化学键、核外电子排布),用符号(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曲线(图像)表征,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化学中特有的元素周期律、官能团、列夏特勒原理、守恒思想、终态思想等,再借助数学上的极值思想、区间讨论法都给化学增添了几分变幻莫测的厚重感。平时我们要善于积累这些解题的经验和技巧,只有厚积而薄发才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

5.建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考出佳绩的基石

⑴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上课的听课效率,还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现在高考题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前沿的新情景、新信息,如果平时注重了自学能力的培养,高考时就能轻车熟路有的放矢。预习时应对教材内容认真研读,理解每一句话的内涵和外延,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老师讲解,预习完成后可通过课后习题来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

⑵认真听讲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会根据考纲、课标中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只有紧跟老师的节奏,才不会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完成课外练习才能得心应手。很多学生由于每天作业做到太迟或玩游戏睡的太晚,第二天上课老是打瞌睡,错失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课后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重新弥补起来,这样长此以往只能在学渣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了。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是学霸们的共同特质。

⑶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多思”就是思考刚学的新知识与已学旧知识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询问,这样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绝不轻易放过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勤向别人求教的习惯。

⑷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要动笔做一些简单的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或笔记上勾画重要内容,课下再去归纳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⑸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教材内容、笔记进行认真的复习、记忆、巩固。可借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这条曲线说明,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心理学研究证明,20分钟后,42%的记忆内容被遗忘掉,58%被记住;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为了防止遗忘,有人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总结了一套周期记忆法,主要是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周期性的重复记忆,以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

⑹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需要对一个专题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成知识结构网络,使知识系统化,以便融会贯通的应用知识。比如学习完铁以后,可以把重要的含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设计成下面的比较有创意的图示,比传统的铁三角更加富有趣味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希望张S老师能够成为开启你化学学习之门的良师益友。残酷的高考现实已经让很多同学纠结的泪流满面,年青的朋友们!不要再为旧的悲伤浪费新的眼泪,让我们用今日的汗水来闪耀明日的辉煌。衷心祝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张S老师的引领下,化学成绩取得长足的进步,在高考中考取自己心仪的大学。